說土司皂不是甚麼厲害技巧,只是製皂的失誤,重製過不是很鬆糕的土司狀況。
橄欖油20.00%、椰子油20.00%、棕櫚油20.00%、芝麻油10.00%、葡萄籽油10.00%、白油20.00%
配方照書打,油量調整過總油量成1000g。
皂化過程是鹼與油的反應,由皂化價計算油品需要多少鹼來反應成皂,
這一款是夏日的清爽配方,榨三顆檸檬汁稀釋後融鹼製作,帶有清新檸檬味,以月見草油超脂、加入澳洲白石泥攪拌後入膜,因為它用不著浸泡油,剛巧最近希望章魚燒多喝開水,製做冰箱裡的檸檬水,同樣的素材入皂手癢先打來晾。
但我就踏碼的該死忘記加入橄欖油了。<囧>
難怪當下還開心怎麼20分鐘就trace得如此完美!自己的左右攪拌器馬力加大?蝴蝶袖消失有望?(一切都是腦內劇場)
原來是鹼太多。
檸檬的果肉入皂後會稍微有點橘紅,還不錯的顏色,有果物感了。
想到忘記加橄欖油後,隔天將皂脫膜,除了有點濕潤,是沒有鬆糕狀,甚至很平滑。
假掰加的以為會漂亮檸檬片皂化後走樣了,挖掉之後切碎準備送電鍋,拿著浪跡天涯小刀刀切了兩個小時,
切丁到後來累了就改切刀削麵。
加入原本欠的橄欖油、水,私以為應該補入原本跟最大水量的差距就好,但沒把握之下加到100g的純水。
蒸鍋沒有加蓋,運氣好倒是皂也沒亂濺,原來肥皂這東西加熱後是半透明的。
電鍋跳起後取出,攪拌了一下想到拿來量溫度,下降到60度的此刻皂液已經是麵糰狀。
溫度下降後其實都快凝固了,發揮補土精神照樣入膜、晾皂。
入膜後四天才取出,這次用了窮人的切皂器--書檔來輔助切皂,果然比較能看,有一些小碎塊感,
那就是切不夠碎也沒有融化完全的舊皂,慘的是總共又切出12塊,洗感應該不至於太慘,但只敢自用。杯具啊!